切换城市

首页
讲师查询 课程超市 免费比价 内训众包
刘明辉

刘明辉 暂无评分

管理能力 领导力

讲师官网:http://liumh.sougen.com.cn/

付费查询讲师联系方式(无需注册 扫码即可)
仅需5.00元查询讲师或助教联系方式,仅限聘请讲师授课

立即购买

刘明辉二维码
扫一扫讲师移动官网
任意分享朋友圈
  • 查看详情>> “打工皇帝”唐骏以十亿身价从盛大跳槽到新华都,正是新华都董事长陈发树用心引导的成果。起初唐骏并不愿到福建走马上任,陈发树用心沟通了解到唐骏想留在大城市发展的愿景,采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将新华都集团的行政总部迁至上海,并买了一辆宾利供其使用。新华都在资本运作的扩张需要借助唐骏的经验和影响力,而陈发树从物质基础到发展空间都悉心沟通、豁达相待,彼此共同画了一张“美丽的大饼”,成功也就指日可待。 对于唐骏这样的资深金领人才,领导肯用心、用足心不足为奇,但对于众多平凡的下属员工,领导们不见得愿意花时间、花精力去促膝谈心了。有些领导抱怨:“维持组织正常运转、生存发展都已经自顾不暇了,哪还有时间思考愿景?”企业家们往往将大多时间与精力花在商业模式上,外包、代工、资本游戏的确一时创造了巨额利润,但我们生活在一个扁平的世界,资讯的发达让一切竞争优势被快速模仿和超越,是费神费力地不断见招拆招?还是暂时停下脚步思考如何实现基业长青?如同房子、车子是家庭物质生活的重要基础,商业利润是企业运转的基石,而满脑子只想着供房供车的家庭未必幸福,只关注利润而忽视了愿景的企业同样难以实现持久的成功。共启愿景正是一项用心探寻、用心沟通、用心融合的过程。智者十年磨一剑,用心的领导用愿景之剑磨砺队伍,塑造出激情而忠诚的团队所向披靡,焕发出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企业独有的“蓝海”,比起行业机会的“蓝海”更加历久弥坚。共启愿景应该成为与竞争模式、企业战略同样重要的大事,甚至超越其成为领导者花更多时间与精力关注的焦点。 共启愿景对领导而言是一项全新的任务吗?事实上,组织管理的过程中,大部分领导者已经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实践着共启愿景的行动,比如涨工资、分福利、股权期权、鼓励上进……这些行动满足了团队成员在实现生存、供养家庭、职权进阶等方面的理想,增强了团队成员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但不自觉与用心是有差别的,聪明的领导用许诺利益来激励下属,深层次沟通交流只是偶尔不自觉的行为;而睿智的领导用心感受下属的个性需求,创造条件引导下属向超越物质利益更高层次愿景升华,组织也将受益于这点,在更低的管理成本中赢得更富有活力而忠诚的团队。 共启愿景将为领导者带来怎样的价值?领导者的价值到底体现在哪里?马云堪称IT界以外行人领导内行人的成功典范,关于领导的定义和价值,马云说:“如果你突然发现当了三年领导,你的水平还是公司里最好的,那你根本就不适合当领导,领导是通过别人拿成果。”领导者价值提升的过程是从独当一面到用心共启愿景、借力使力的过程,是领导者行为模式转换的过程。在决策定夺中,从“按我的意思办”转变为“按你的意思办”;业务扩张中,从冲锋陷阵、大包大揽的“独行将军”转变为坐守阵地、调兵遣将的“三军统帅”;内部管理中,从“以事为纲”深化到“以人为本”;在团队激励中,从事务性的商讨沟通、上下级间的“距离感”深化为伙伴般畅谈理想、战友般的惺惺相惜。心诚则灵,从不自觉到用心的行为模式转变,带来的是量变到质变的领导境界的提升,企业的发展潜力和空间也无形中延展开来。  
  • 查看详情>>  体验领导,最难的是体验自我的领导。每个人走向未来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都是要离开这个世界。     生命的价值在哪里?活着的时候能够为生我养我的父母、国家留下哪些有价值的东西?我对生命意义的探索源于下乡插队的7年。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中国社会空前浩劫,我们这批读过一点儿书的人一下子从城市甩到了农村,体验生活的艰辛,生命的艰难。     记得在我插队的第二年,19岁的年纪,有一次到大队知青点和朋友们胡扯瞎聊到凌晨五六点钟才回去。走在路上,突然一条眼镜蛇在我面前站了起来。当时没有高考,知青没有前途,不知道未来的方向在哪里。在没有未来的情况下,人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也不会有太多考虑。也许是凌晨的眼镜蛇老眼昏花,在它昂起头晃来晃去的时候,我悄悄走到路旁,捡起一根棍子把眼镜蛇压了下去,拿到动物园卖了21元钱。     我清楚地记得当年知青每个月的生活费只有7元钱,换来的21元钱在当时绝对是一笔横财,让我兴奋得几乎睡不着觉。第二天犁完田,我躺在田埂上,阳光渗过破斗笠缝照进来,回想起来如果那时眼镜蛇扑过来咬一口,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不就死了吗?在可能死亡的氛围下我认真思考这一辈子活着为什么,怎样才能使生命有意义。     当时认真想了三条。     一,吃农民这么多饭,总要干点事情。父母把自己养到今天也不容易,总要有所回报。人还是要干点事情,给社会留下点东西。     二,人和动物不一样,人有脑袋,有思想,会考虑。还记得当时我的一位老师说过人和动物有三大区别,人有语言,人会穿衣裳,人可以创造留给后人的文字,而动物不会。所以我想我这一辈子还是要多学点东西,算是留给自己生命的价值。     三,人的一生自己哭着出来,别人哭着走掉。哭声不大说明生命力不强,所以不要活得太累。当然,同样是哭声,人发自肺腑地伤心痛哭和表演式地哭意义是完全不一样的。几年前我路过闽南的一个镇,见到了十分震撼的一幕,当地的一个老人去世,出殡时后面跟随着一百多人的队伍在哭,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三四岁的小孩,哭声抑扬顿挫,比任何交响乐团都更浑厚感人。出于对阵容的好奇,我向当地人打听,得知这是雇来的哭丧团,也就是花钱请人来哭。我想这种哭其实是没有太大意义的。     知青的年代接触的东西少,范围窄,当时的思维也就仅限于此,后来算是命好,有幸考上厦门大学的哲学系,读了四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毕业时又重新考虑了下自己的后半辈子要怎么过,当时写了九个字——“尽人事,顺自然,安天命”,挂在书房。     所谓“尽人事”,是觉得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谁都不可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所以认真把摆在眼前的事情做好,坚持计日程功,就是生命的意义。     所谓“顺自然”,我的体验是,这个世界经过历史的积淀要保持一种发展的态势就必须有规则,每个人要活出自己的价值都要学会带着“手铐”和“脚镣”跳舞,这里的“手铐”和“脚镣”就是各种各样的明规则、潜规则。有些人想不带“手铐”和“脚镣”,现实就会给他以实践的教育,通过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让他知道“手铐”和“脚镣”的价值。可惜的是有些人带了“手铐”和“脚镣”就成了奴隶,安安分分,随波逐流,“为了一碗红豆汤,出卖长子权”,不去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     而我体验自我领导是想活出第三种境界,即学会带着“手铐”和“脚镣”跳舞。努力探索历史既定条件下的明规则与潜规则,在顺应的同时做成一些事情。     所谓“安天命”,回顾从插队知青以来的40年,我发现自己做事越多的时候越艰难,越痛苦,争议和非议也越多,但往往那个阶段生命的活力也越强。人要成功,“半是努力半是命”,按照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人类历史的发展是合力的结果。”其实一个人生命的历程又何尝不是这样,也是合力的结果。人在社会中还是要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努力体验到自己的“小”。只要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奋斗,眼前的利害东西可以“安天命”,没有必要看得太重。     毕业后到了福建省委党校,30年期间在官、场、学、媒四界都承担了一定责任的工作。官,做到福建省委党校马列研究所的副所长,使我对党的领导思想有了体验的平台。产,在组织的安排下到福建两个全国知名企业——福日集团与实达集团担任高管,感悟到面向市场劳动者的艰辛。学,由助教、讲师、副教授到教授,我意识到思想整合与传播的艰难。媒,我担任过《领导文萃》主编,《实达杂志》主编,《福建人才报社》社长,《海峡姊妹》总策划,还参与了《东南置业》等一系杂志、报纸、网站等定位的共同探讨。一圈走下来,我发现人生在世可做的事真不多,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一个点上持之以恒地认真探索,留下一点儿痕迹,就很了不得。     五十岁以后到了知天命的年纪,我再次扪心自问自己生命的意义何在,发现这个阶段做的事情越集中,也越精炼。最后归结到四个字,就是探索、体验由工业时代向网络时代过渡的“领导行为”。     从自我领导的体验和感悟中不断总结,不断思考,不断探索,结合时代的背景,联系领导实践,重新落到网络时代领导行为的研究,这对我而言是一个挑战。面向未来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以暴力和财富为基础的权力领导开始退居幕后,以服务与引导为特征的行为领导已经走向前台。我所要做的是努力探究由管理创造价值迈入领导创造价值的时代,领导如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系统思维、整合资源、创造价值。     人类历史赋予我们浩如烟海的领导智慧,我要将这些散落、无序的理念与智慧整合起来,使领导在已有的自觉和不自觉行为中,让面向未来最有价值的关键点更加明晰、更有章可循,为网络时代领导所面对的机遇与挑战启发思路、迸发智慧的火花。     领导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哲学。领导过程有太多的无定势、难言传,甚至不可捉摸的情况。面向未来,谁都没有办法一招一式地传授怎样进行具体领导,谁都没有办法直接而详细地帮助领导解决现实的引导问题,更不可能告诉领导者生命的终极意义何在。然而,我想基于个人实践的体会和领导的体验,我们可以有所启发,有所感悟,可以在新的领导理念中拓宽自己的视野,在无形中带来领导行为的变革,实现领导价值的创造。     多年来,我专注于对个人学习和实践的反思,体验领导,感悟领导,为实现思想启发的价值,不断把网络时代领导创造新价值的理念和方法不断推向成熟,这也是我对领导行为研究与坚持的意义所在。
  • 查看详情>> 美国互联网上一个调查,说全球最难回答的十个问题,其中第一个问题就是“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人们一般在生命即将逝去时,对生命的体会才是最真切的,所以我们可以从非常状态中去体验真理和生命的意义,去把握愿景领导的关键。     我在EMBA班上课,讨论到愿景时,经常会给学员出一道题:“如果你的生命只剩下24小时,你会选择做什么?”当然,这种问法方向比较多,学员往往觉得很难回答,于是又通常把问题做一定的限定,比如:“不要说具体做什么,就谈时间怎么分配。”各种不同价值观,不同世界观的人,对这点的选择都是不一样的。     一个私营企业主经过摸爬滚打多年,创业成功后,他回答说:“如果我的生命只剩下24小时,我会把我儿子叫来,竭尽我所能,把这些年跌宕起伏的成功奋斗经验都教给我儿子,让我儿子可以接我企业的班。”     一个典型的职业经理人说:“首先我用一两个小时,把工作交接清楚,再用一两个小时清理借贷,欠的钱还掉,该讨的钱要回来,然后花六个小时,陪我的孩子,花三个小时陪我的父母,花三个小时陪我的夫人,剩下的时间陪我朋友。”     我问他难道就不留点时间给自己吗?     他说:“不留,既然要死,留来干嘛。”     一个没有结婚的年轻人则说得非常纯朴:“假如我只有24小时的生命,我会把我的时间都留给父母,感谢我的父母对我的培养。”     一个单身的母亲告诉说:“如果我只有24小时,我会陪我的孩子,在我离开以后,希望我的孩子能一辈子记住我。”     一个知名的作家说:“如果我只剩下24小时,我会这样安排,早上起来,喝一杯咖啡,坐在树荫下,吃着饼干,和朋友一起聊天,也就是平平常常过一天。”     假设每一个人都设身处地去想,如果自己生命只剩下24小时,自己会如何做,可能有助于我们发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我们再回过头去调整自己的行为,使每一天的生活、工作,更多地靠近我们的愿景。     当然,对于一些励志书上说的“把每一天都当做最后一天来过”则又显得过于极端。偶尔把自己逼到死亡线上去考虑可以让自己对大的方向有更好的把握,如果始终把死亡为指向去考虑每一天的做事,则容易使自己沦为悲观主义者。     每一个人活着为什么,愿景是什么,这是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还是孩子的时候,想着“什么时候我才能长大”,等到长大的时候又想“老人为什么会那么睿智”,其实每一个人在每一个阶段上都有自己生命的意义。     那么,领导的生命意义在哪里,领导活着是为什么?     要把生命的意义想得比较明晰,甚至用简单而感性的一句话说出来,则需要充足的阅历和一定智慧。现在就有一些比较成熟的人,他们可以非常明晰地表达自己生命的意义。     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当他被问到“你这一辈子活着为什么”这个问题时,他回答说:“我就为中国人做一块玻璃。”他今年65岁,他的“一块玻璃”就已经占据了中国汽车市场70%以上、北美市场30%以上的份额。还有在创业板上市的福建圣农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傅光明,当他被问到相同的问题时,他的回答也非常简练:“我就是为光泽人养一只鸡。”而“这一只鸡”已经被他养到中国东南三省肯德基、麦当劳一半以上的鸡肉都由他供应的地步。     领导要弄清自己活着的意义,首先要明晰个人愿景。这是一个过程,领导者不可能等到自己的愿景完全明晰了再去带领群众,更重要的是在个人相对清晰愿景后,通过角色转换,让群众和自己一起探讨愿景。即领导的作用在于引导被领导者的愿景和自己的愿景不断一致。     传统领导往往是自己决定前进的方向,自己做决策,自己做激励。而愿景引导则需要突破这三点,以实现领导自身的角色转换。网络时代领导应该是设计师,为大家创造一个可以探索方向的氛围和框架,而不是自己决定方向;应该是仆人,为大家创造决策的支持和服务系统,而不自己宣示决策;应该是教师,更主要的不是通过物质和精神的激励鞭策大家工作,而是通过引导和启示,让大家觉得这是我的认识,这是我要做的事。     领导只有认真体验学习型组织提出的三个角色新定位:设计师、仆人和教师,在不同的角色要求中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够在自己承担责任的同时,让追随者实现生命的意义,从而为整个组织带来新的更大的效益。     活着为什么,这是个体对生命历程探索的感悟。领导因时因势因人而变,领导是团队的核心和灵魂,领导的生命意义突破了纯粹满足个人需求的狭隘。从“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让中国进入小康水平”到“为中国人做一块玻璃”、“为光泽人养一只鸡”,我们看到不同领导生命愿景的轨迹,而他们的生命意义正是在领导行为的探索过程无形地呈现和放大
  • 查看详情>> 天下人熙熙攘攘,为利而来,为利而往。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利益有近有远、有实有虚。加班一天领取加班费,这是一种即时得到的利益;下基层挂职两年,利益看似不变甚至还要更辛苦,换来的提拔和升迁却是一种未来的好处。 人们对于利益认识和追求的变化,可以从历史的变迁中找到一点线索。原始社会通过集体的力量追求生存的利益;奴隶社会的奴隶主追求可以占有更多为自身服务又依附于自己的奴隶的利益;封建社会追求以权力为基础的利益,奉行“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以官场权力的利益为最大利益;工业时代追求整合简单劳动的利益,以财富利益为最大利益。 网络时代,人们对利益的认识和追求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工业时代从管理和控制的利益博弈中分配利益,网络时代则是从引导和换位的利益磋商中分配利益,这种方式完全颠覆了工业社会只在博弈中间、只在谈判中间、只在斗争中间获得利益的传统套路。21世纪的竞争,网络时代社会的竞争不再是一种简单的输赢论战,获得利益的主要方式不再是战胜竞争对手,不是比竞争对手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不是比竞争对手站在一个更为有利的发展位置。在“世界一切都在变,只有变是不变”的发展中,谁能看得更远,谁的视野更宽,谁更注重未来的利益,谁才能笑到最后。 在对利益追求的判断上,大多数人都还是以实力为基础,认为自己有什么样的实力,手中有多少牌就应该得到多少价值。在行为上,他们都跟八哥的叫声一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每一件事情、每一个行为、每一个阶段都想赢,都想获得自己“应得的”利益。 网络时代要想获得利益不能当八哥,而要学鹦鹉,“两五,两五……”地数。要把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尽量地退到底处,把时间和精力腾出来,瞄准未来有价值的方向,去做看起来好像没有一事一报价值的工作,因为在网络时代,利益是一种未来的好处。 真理是简单的,真理是朴素的。网络时代,我们要认真体验利益的本义,体验到利益的本义再走出自己的路,这样成功的概率一定要比常态的、从众地追求利益大得多。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从我个人的成长经历体验利益的本义,我的感觉是有时候眼前的每一步、每一道槛都迈得很顺利,到最后反过来看可能不一定顺利。 这一点我深有感触。小时候我不比一起玩的小孩聪明,力气也不比人家大,老是一个跟班角色。当时中国社会没有一屋一套的房子,只有集体宿舍,我从14岁开始就和大家一起砍柴,18岁一起插队。我们中间的一个孩子头儿,各方面都比我好,很自然地,他插队2年就被上调,招工招到国企去了。而我头尾插队插了7年。从他的路径来看,在国企从工人做到班组长,做到车间主任,做到副厂长,做到厂长,做到公司的副总,做到集团的副总。到50岁时,却遇到国有企业的重新洗牌和整合。“关”、“停”、“并”、“转”……他拿了一笔退休金下岗了。他非常苦闷地过了几年,后来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一所艺术学校找到了一个看大门的工作,月薪1500元。他非常高兴地请我喝酒,说又找到工作了。我们坐在大排档里,喝着二锅头,我衷心祝贺他,到了知天命的年龄,重新洗牌归零,又活出了自己的感觉。而我作为一个大学老师,作为一个只要不落伍,社会和经济平台就可以远远超过他的人,我也在反思,我为什么在这个点上比他活得相对自如一点呢?后来也觉得没有那么负责,其实我和他唯一的差别就是从小我就爱学习,爱做那些对脑袋有激荡、对现实没有什么价值的事情,从而不自觉追求的是未来的好处,而他比我实在得多,追求的是“现在”的好处。 传统的利益博弈是从众的价值实现行为,未来的利益磋商则是个性化、自我实现的价值追寻。我们反过来看从“文革”到改革开放的30多年,大量的人对利益的追求,还是盯着眼前利益的从众行为。我们从众的每一个点都曾经非常有说服力。从“喝冷水”到“打鸡血”,到最后发现这些行为的局限性。从高考上了大学就有出路了,到现在大量的硕士生、博士生为找工作而奔波。 从近些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的情况来看,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平均考录比为53∶1,其中国家统计局重庆南川调查队业务科室科员一职以6582∶1的竞争比例高居热门职位榜首,突破了上一年最高的竞争比例4124:1,再创历史新高。这种千军万马闯独木桥的现象,只能说明这个世界给从众带来的局限性越来越大。 人们对于利益的获取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念,即现实的利益观和未来的利益观。现实的利益观是根据历史积累下来的传统定势做出判断需求,从而支配我们追求利益的行动。未来的利益观则是看到利益是未来的好处,从长远的需求出发,根据未来的走向做出利益判断。 两种利益观的价值和因此带来的行为导向是大不一样的。每个人都要逐利,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是否弄清自己要的是现在的好处,还是未来的好处。 大量的实践给我们教育:网络时代仅限于眼前的利益采取逐利的行动,未来的路将会越走越窄。 利益是未来的好处,要追求未来的好处是要付出成本和代价的。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在竞争中不比别人差,所以当有一个现实的利益点的时候,哪怕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哪怕是6582人报考国家统计局的一个地方基层岗位,大家都宁可在这种虚无缥缈的点上去花费自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不愿意反过来扪心自问“我是谁?”“我可以做什么?”。这就是历史给人们带来的局限。 利益是未来的好处,为了未来的好处必须全面判断自己的需求,必须全面判断自己通过努力可以获得哪些点,而不能局限于急功近利的心态。不但要做到“拿得起”更要做到“放得下”。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随着社会保障机制的完善,一个人要解决吃饭穿衣,接受基本的教育越来越不成问题了。如何挣开历史的桎梏,活出自己生命的意义,是这个时代给我们提出的新的更高级的问题。 利益是未来的好处,并不仅仅是直线式的面向未来,而是要展开视野。有一句俗话叫做:“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展开视野,从更宽的视野发现自己未来有可能达到的价值点,这是我们活出生命意义,达到未来利益需要加以考虑的方面。
  • 查看详情>> 不同的社会角色、不同的生命阶段,人们对愿景的追求方式也不尽相同。我们经常听到为人母亲者说这样一句话:“我孩子有你孩子一半好,我死了都甘愿”。     以别人家的孩子为靶子,通过比较,学习,待到略胜一筹,继续寻找下一个目标,事实上这是母亲培养孩子阶段性的愿景追求的表现。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前途,希望自己的愿望、理想乃至生命能够在孩子身上得到延续,所以她就会经常找一些对象作为愿景比照,她常常对某个表现比较优秀的孩子的母亲说,“我孩子如果有你孩子一半好,我死了都甘愿。”后来自己的孩子比这个孩子好了,她又找到另一个目标,对那个孩子母亲说,“我孩子有你孩子一半好,死了都甘愿。”等自己孩子超过了,再找一个目标,一直这样比较下去。     母亲们这种“别人家孩子好”的逻辑,这种“死了都甘愿”的说法,其实和大多数人在现实中的愿景引领现象相一致。我们可以从中探索人对生命意义的追求。     在党政,身为科员盯着科长的位置,到了科长盯着处长的位置,就这样不断向上看,不断往上升。在企业,老板创业赚了一百万后想赚一千万,赚了一千万想赚一个亿;职业经理人拿到年薪五万后想拿十万,拿到十万后想拿三五十万,拿了三五十万又沿着百万的目标前进,实现百万年薪后觉得还是自己当老板才更有价值。     直线式地盯着高的目标,每天计日程功地努力,经济艰难地跋涉,这是过去被奉为真理式的教导,认为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可以达到更高的目标追逐。“直线式地成功法则”在以正确的态势深入人心的同时,也形成了一种现象,即社会一旦出现一个有价值的目标,就会产生“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象。事实上我们发现这种做法的成功概率并不大,而且带来的资源浪费可想而知。     网络时代,以母亲们为代表的这种阶段式愿景比较的做法日益艰难,“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呈现出越来越大的局限性。变化无穷的网络时代背景下,简单盲目地“跟”是不能活出自己生命意义的,从妇女的做法来看,现实中往往是每一个战役都打赢了,却把最终的战略输掉了。这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一个点。     时代不一样了,世界也不一样了,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不应该只停留在阶段式的层面,在风云变幻的今天,我们不应该只聚焦于每一个眼前的战役,而把未来具有长远意义的战略实力忽略掉。作为一把手的领导更是要突破妇女那种阶段性愿景的思想观念的障碍,要认识到人们心中更深层次的愿景,要做到退到极处,站在生命的高点来加以探索。

首家按效果付费的培训众包平台

0755-83802522

周一至周五 09:00-18:00


可信网站 百度信誉,放心访问 支付宝-特约商家 网络警察